ผู้เขียน หัวข้อ: 生活中的阿毗达摩  (อ่าน 1574 ครั้ง)

0 สมาชิก และ 1 บุคคลทั่วไป กำลังดูหัวข้อนี้

ออฟไลน์ 時々होशདང一རພຊຍ๛

  • ต้นไม้ใหญ่ยืนหยัดมั่นคงดั่งภูผา
  • ****
  • กระทู้: 1011
  • พลังกัลยาณมิตร 1119
  • แสงทองส่องฟ้าคือชีวิต
    • ดูรายละเอียด
生活中的阿毗达摩
« เมื่อ: พฤศจิกายน 19, 2018, 11:34:29 pm »












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 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 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布施。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一心念佛 不稍夾雜即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華藏版)




实相有两种: 心理的现象或nama名法,还有物质现象或是rupa色法。Nama 能经验某个事情,rupa什麽都不知道。我们认为的 ”我”,其实只是名法和色法在快速地升起和灭去。在清净道论第18章25节解释 :

“ 如同各个零件的聚集,“马车”这个字被接受了;
所以当蕴出现时,“ 一个存在”被广泛的使用。”

… 所以在几百部经典裏,只有心理和物质的现象被说明,并不是一个存在、一个人。因此就如同马车的各个零件,如轮轴、轮子、支架… 被以某种方式安排,那就有了所谓传统上的名字“马车”,然而在究竟真相裏,当每一个零件被逐一检查时,零件裏并没有马车… 所以当有了执取的五蕴时,那就有传统上所谓的“一个存在”,“一个人”,然而在究竟真相裏,当每一个蕴被检查时,并没有一个人存在的事实,只有名法和色法。有这样看法的人呢,可以被称为有正确的见解。

所有围绕在我们自己和周遭的现象就只是名法和色法在升起灭去,它们是无常的。名法和色法是究竟法,绝对的实相,在巴利文是叫做Paramattha dhamma ,在它们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经验它们的特质,不管我们怎麽去命名它们,我们也不用一定要叫它们名法和色法。那些已经建立穿透内观智慧的人,可以经验它们本来的样子,无常,而且无我。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还有心识,这些名法都是无常的,我们很习惯的认为有一个我在行使不同的功能,比如我在看、我在听或我在想,但是那个我在那裏?它是某一个名法吗? 当我们知道更多不同的名法和色法并能去经验它们不同的特质时,那我们就会越能看清楚所谓的 “我”,只是一个概念,它并不是一个究竟法,一个绝对的实相。

Nama是心理现象,rupa是物质的现象。名法和色法是不同型态的实相,如果我们不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去了解它们不同的特质,我们会继续把它们当成是我,或是我的。比如说耳识是一个名法,它并没有形状,也不拥有耳朵,耳识跟耳根是不同的,但它需要耳根这个因缘条件。耳识经验声音,耳根和声音是色法,它们没有办法经验任何东西,它们完全和名法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没有学着了解耳识、耳根、和声音是完全不同的实相,我们会一直认为是有一个我在听。

清净道论第18章34节解释说:

此外,nāma没有有效的力量,它没有拥有有效的力量…它不能吃,它不能喝,它不会说话,它不能采取姿势。并且rūpa也没有有效的力量,它没有拥有有效的力量…它没有吃的慾望,它没有喝的慾望,它没有慾望说话,它没有采取姿势的慾望。但当rūpa支持时,nāma发生;当nāma支持时,rūpa发生。当nāma有慾望去吃,有慾望去喝,有慾望去说话,有慾望去采取姿势的时候,是rūpa去吃,去喝,去说,去采取姿势…

进一步在第18章36节我们读到:

正如人依赖一条船来穿越大海,
名法的发生也需要色法。

正如船依赖人驾驶来穿越大海,
色法的发生也需要名法。

依赖彼此,船和人在海上行驶。
同样的,名法和色法也是彼此依赖。

因缘和合的名法分为两种: citta心(意识),和cetasika心所(伴随著心一起升起)。它们都会因为条件而升起和灭去。

关於心citta,citta知道或经验一个对象,每个citta都会有一个对象(所缘),巴利文叫做arammana。知道或经验一个对象并不等於一定是在思考它。 去看的这个心(眼识),它的所缘对象是那个可以被看到的,也就是光或颜色,它跟接下来升起的citta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升起的citta会去思考这个对象。去听的这个心(耳识),它的对象是声音。即使当我们在深深的熟睡中没有做梦的时候,还是有心在经验一个对象,没有一个时刻的心是没有对象的。有许多不同类别的心,有不同的分类法来分类它们。

有些心是善的心(kusala citta),有些是不善的心(akusala citta)。善心和不善心是原因(业力),它们可以透过心裏面的意图激励善的或不善的语言或行为,它们能够带来未来对应的结果。有些心是善或不善行为的结果,它们叫做果报心vipaka citta (善报和不善报)。有些心不是因也不是果,它们叫做唯作心kiriya citta。

所以心以它的出生或者本质来讲,可以被分为四大类: 善心kusala citta、不善心akusala citta、果报心vipaka citta (含善报kusala vipaka和不善报akusala vipaka)、唯作心 kiriya citta。

知道心是属於哪一个本质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办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立善心,如果我们把不善当成是善的,或者是我们把不善当成是一个结果。比如说: 当有人对著我们说一些不愉快的话,在经验这个声音的那一刻是不善的果报,是过去我们曾经做过的不善的业造成的结果。 但是紧接著可能升起的憎恨心就不是果报,它是不善的心。我们可以学著去分辨这些不同的时刻,了解它们不同的特徵。

另外一种分类citta的方式是界,有不同的心之界。有欲界心(kamavacara citta),就是有感官印象的界,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还有身识。因为经由感官去经验愉快或不愉快的对象,善心或不善心会接著升起。有一些心之界不会经验感官的印象,那些发展奢摩他(samatha)而达到禅定(jhana)境界的会有禅定心,禅定心之界就没有感官的印象。还有一个出世间心(lokuttara citta),它是最高的心之界,因为这个出世间心能直接经验涅槃。

还有一些其它分类citta的方法,而且假如我们考虑心不同的强度,那还有更多可以区分。比如说不善心,也就是伴随贪、(或)瞋、痴不善根的心,它可以有不同的强度。有时候它们可能会激出一些不善的行为,有时候可能不会,要看这个不善的强度。 善心也一样有不同的强度,知道这些不同的分类是很有用的,我们可以了解citta不同的面向。总共有89种心(或是121种心,121种心是考量经验涅槃时的禅定强度),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对citta的这些知识,而且我们能够逐渐觉知它,那麽当它们被直接经验的时候,我们就能逐渐了解它们不是我,或是我的。

心所是第二类究竟法,它也是名法。我们之前提到citta,心经验一个对象所缘,眼识的所缘对象是那个可以被看到的,耳识的所缘对象是声音,那心识思考的是那个思考的对象。然而不是只有心citta在经验,也有心理因素,也就是心所cetasika,会伴随著citta。

一个人可能想著某件事情的时候是带著厌恶或是愉快的感受,或是智慧。 厌恶、感受还有智慧都是心理现象,但它们不是citta,它们是心所,它们伴随不同的citta。每一刻只会有一个citta,但是会有好几个心所一起伴随著citta升起灭去。
比如说: 感受(巴利文vedana)是一个心所,它跟每一个citta一起升起,citta是去知道或经验这个所缘,citta并没有去感受它。感受,vedana,它的功能就是去感受这个所缘。感受有时候是愉快,有时候是不愉快,当我们没有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感受时,还是有感受: 那一刻的感受是中性的。每一刻一定会有感受,没有一刻升起的心是没有伴随著感受。比如说:眼识升起时,感受也会随著这个citta升起,去看的这个citta只是去看这个可以被看到的所缘,还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它。伴随著眼识的感受是中性的,在眼识灭去之後,其它的citta会升起,或许会不喜欢这个所缘,那麽伴随这一个类型的citta的感受就是不愉快的感受。citta的功能是去认知一个对象所缘,citta是主要去知道的。心所和心一起经验同一个所缘,但它们各自有它们各自的功能特徵,有些心所会伴随每一刻的心升起,有些并不会。

如同前面提到的感受vedana是一个心所,它跟每一个心一起升起。接触(巴利文phassa)是另外一个心所,它也跟每个心一起升起。它“接触”对象,所以citta能够去经验它。标记或者是记忆(巴利文sanna)也是一个心所,它伴随每一个心,在清净道论第14章130节,我们读到关於想蕴sanna :

它的功能是去做记号成为之後认出来的一个条件“这是一样的”,就像木匠对木头做的标记一样。

Citta只能经验或认知一个对象,它并不会标记这个对象,sanna它的功能是标记这个对象,所以之後能够认得出来。当我们记住某件事情的时候,是sanna并不是我在记得,比如说是sanna记得这个颜色是红的,这是一个房子,这是鸟的声音等等。

也有其它的心所并不会跟著每一个心一起升起。 不善的心所只跟不善的心一起升起,美的心所只跟美的心升起,贪爱、瞋恨、无明是不善的心所,它只会跟不善心升起。 比如说: 当我们看到很漂亮的东西,带著贪爱的心可能就会接著升起,贪爱就在那一刻跟心一起升起,贪爱的功能是去依恋或者执取。

还有好几个其它的不善心所也会跟著不善心升起,比如:自大或自卑,错误的看法和忌妒。美的心所是伴随著美的心,比如说 : 不贪、不瞋或是智慧。当我们很慷慨的时候,不贪和不痴会跟著这个善心升起。智慧(巴利文Panna)或许也会跟著这个善心升起。也有其它美的心所,美的心所会跟著善心一起升起。污染杂质或是美好品质的心所都不是我。总共有52种不同的心所。

虽然心和心所都是名法,它们各有不同的特徵。或许有人会好奇,心所怎麽被经验? 当我们注意到心有所改变的时候呢,一个心所的特徵是可以被经验的。比如说:带著小气的不善心,它可能是紧接著一个慷慨的善心灭去之後升起,我们就可以注意到这个改变。 小气和大方是可以被经验的心所,它们有不同的特徵。我们也可以注意到,从贪爱到瞋恨的改变,从愉快的感受到不愉快的感受的改变。感受是一个我们可以经验的心所,因为感受有时候是非常的明显,而且有不同种类的感受。 我们可以经验不愉快的感受是跟愉快的感受还有中性的感受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心所跟著它们伴随的心一起升起然後立即灭去。如果我们知道更多关於不同的心还有心所,这会帮助我们去看到真相。
因为心和心所一起升起,会有困难经验它们之间不同的特徵。佛陀可以直接经验所有不同心和心所的特徵,因为他的智慧是最高的。我们在经典裏面读到有一位阿罗汉对国王说:

“有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世尊完成了。”
“那是什麽呢?”
“那些每个感官根门的所有条件,他告诉我们这个是接触、这个是感受、这个是想蕴、这个是意图还有这个是心。”
国王说:“给我一个例子吧!”
“国王,假设有一个人,在海边用他的掌心盛了一些海水去嚐,他能够分辨的出来,这个水是从恒河或是从Jamuna或是从Acivarati或是从Sarabhu或是Mahi这条河流来的吗?”
“不可能的先生。”
“比这个更困难的,国王,是去分辨所有这些在感官根门升起的心、心所的各自的特徵。”

心和心所呢?是究竟实相,有它们自己不会改变的特徵,它们的特徵可以被经验,不管我们怎麽命名它们。究竟法不是只是文字或是概念,它们是实相。愉快的感受和不愉快的感受是真的,它们的特徵可以被经验,而不需要命名它们是愉快的感受或是不愉快的感受。厌恶也是真的,当它出现时,它可以被经验到。

不只有心理的现象,也有物质的现象。 物质现象或是色法是第三类的究竟法。有很多种色法,它们有各自的特徵。有四个主要的色法,我们称为四大,它们是:

土元素,特色是硬或软
水元素,特色是聚合
火元素,特色是热或冷
风元素,特色是振动或是压力

这四大是主要的色法,它们跟所有其它的色法会一起升起,其它的称为衍生出来的色法。色法不会单独一个升起,它们是以一个小群体升起,至少会有8个色法升起。比如说: 当火元素升起的时候,土元素,水元素还有风元素以及另外四个色法也会一起升起。衍生出来的色法,比如说: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还有身体的感官,还有这些根门的对象: 色尘、声音、气味、还有味道。

色法的不同特徵可以经由眼耳鼻舌身心根门被citta经验,这些特徵是真实的,因为它们可以被直接经验。我们使用传统的语言,比如身体还有桌子,它们都有硬的特徵,可以透过身体的碰触来经验,以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證明硬的特徵是相同的,不管它是身体或者是桌子的软硬,软硬这个特徵是一个究竟法土元素的特徵,身体和桌子并不是究竟法,它们只是概念。 我们没有体验身体是一直在改变的,我们把它当成是一个我、我的。但是我们称为身体的只是不同的色法在升起灭去。如果我们能够学习经验不同色法的特徵,我们就会知道更进一步瞭解真相。

心、心所还有色法只会在它们有相对的条件的时候才会升起,它们是有条件的实相,巴利文叫sankhara dhamma。眼识如果没有眼根和色尘是不会升起的,眼根和色尘是让眼识升起的必要条件。声音也必需在对的条件下才会升起,当它升起的时候就立刻灭去。当这些条件灭去的时候,每个因为条件升起的实相也必须灭去。我们可能会认为声音是持续的,但是那个我们认为一个很长持续的声音其实是非常多的不同时刻的色法,一个接著一个。

第四类究竟法叫做涅槃。涅槃是个究竟法,因为它是真的,涅槃可以经由心门去经验,当智慧经由正道建立,知道实相本来的样子。涅槃也是名法,然而它并不是心也不是心所。心和心所会因为条件升起然後也会灭去。涅槃这个名法是唯一一个没有因缘条件的一个实相,它并不升起也不灭去。心和心所是经验某个对象的名法,涅槃是一个不经验任何东西的名法,但是它可以成为心和心所经验的对象,涅槃不是一个人,它也是非我无我。

整理这四个究竟法,它们是:

心所
色法
涅槃。

当我们研读佛法的时候,去知道不同的究竟法是很重要的。 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可能会被传统的语言误导,比如说,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称呼的身体事实上是不同的色法,色法并不是心,也不是心所。 我们应该知道涅槃并不是心或心所,它是第四类的究竟法。涅槃是苦的结束,阿罗汉就没有轮迴再出生了,没有升起灭去的名法和色法。

诸行无常: 心、心所还有色法都是无常的 “anicca”
一切行苦: 心、心所还有色法都是不能够依靠满足的,都是苦 “dukkha”
诸法无我: 所有的实相,包含涅槃都不是我 “anatta”

因此所有因缘和合的实相除了涅槃以外,都是anicca和dukkha。但是包含涅槃的所有实相都是anatta。




« แก้ไขครั้งสุดท้าย: พฤศจิกายน 19, 2018, 11:47:04 pm โดย 時々होशདང一རພຊຍ๛ »
ชิเน กทริยํ ทาเนน